元宵节的传统
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。
最早源自汉朝永平年间,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在正月十五夜于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唐朝时,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,佛教大兴,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“燃灯供佛”,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。由此,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,元宵节慢慢兴起。
一年一度又元宵
元宵节又有“中国情人节”之称,因为元宵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,在夜晚辉煌的灯光下,将一对对的人儿映照得恨不能共许白头,由此“元宵节”相比其他节日仿佛更多了许多风花雪月的故事。更是由此有了辛弃疾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的千古绝句。
中国情人节
元宵节的习俗
吃元宵
正月十五吃元宵,早在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,有“ 浮元子”、“元宵”、“元宝”等不同的叫法。北方“滚”元宵,南方“包”汤圆,做法和口感都不尽相同,但是不管是天南地北,我们对于这个节日的美好向往、深切情怀是相同的,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,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。
赏花灯
元宵节因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等习俗,故也称灯节,因此有赏花灯的习俗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每到正月十五晚上,街头巷尾,红灯高挂,有宫灯、兽头灯、走马灯、花卉灯、鸟禽灯等等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吸引着观灯的群众。尤其是太原一带的灯节颇具盛名。
猜灯谜
猜灯谜,又称打灯谜,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,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。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,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,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游龙灯
游龙灯,也称耍龙灯、舞龙灯或龙舞。华夏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。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,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。
舞狮子
“舞狮子”始于魏晋,盛于唐,又称“狮子舞”、“太平乐”,一般由三人完成,二人装扮成狮子,一人充当狮头,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,另一人当引狮人,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,有抖毛、打滚等动作,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,有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动作。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。
倡导文明踏青
采青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,也是一种的传统民俗。每年的元宵之夜,到野外象征性地采一点青菜、树枝之类的东西回家,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岁岁平安,是劳动人民精神寄托的表现形式,表达着一种祛邪、避灾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采青,又叫踏青、偷青。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淘气的少年郎趁着月色结伴出去游玩,顺手从路过的菜地里偷摘几颗青菜回家,意味着新的一年清清白白,做事顺意。主人并不会对偷青人并不加以责怪,有的主人反而赠送甘蔗祝愿生活甜密长久。可是现如今,这种淳朴的民风民俗似乎有些变味了。
近年来,宜宾周边郊区的菜农们可谓“谈采青色变”,说很多人开车出来采青,后备箱都装满了,那根本不叫“采青”,已经偏离了传统民俗的意义。
一边是传统文化,一边是现代文明,市民为了讨吉利,菜农为了保护菜园,在元宵佳节这天到底应如何采青呢?
在此,我们呼吁所有的网友,“文明采青”、“别让采青习俗变恶俗”,农民伯伯们种菜也是非常不容易的,不要让“清清白白、做事顺意”的“初心”被“贪心”所蒙蔽了。
文明城市·文明采青
广大网友想要吃到绿色放心的“青菜”,可以上成中e家平台选购,酸酸甜甜的巧克力草莓、新鲜的赤松茸、又香又甜的雷波脐橙、各种时令水果,都能get到。
部分产品锦集
成中e家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